创建班级社团促进学生发展



       “社团”,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、爱好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。这是关于“社团”的简要定义。我们学校的学生社团活动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,无论是校级社团还是年级社团,课程丰富,让孩子在玩中学,在乐中学,在做中学。我们见证着学生社团的发展和成长,也肯定了学生社团对学生各方面的促进作用。一个社团从创建到发展到维护,从制度到细节,从计划到实施,需要自上而下花费不少时间和经历。作为一个身兼数职却没有三头六臂的班主任,我为什么要创建一个听上去就很多此一举的“班级社团”呢?
       作为老师,我深有体会,过去常常不自觉地把约80%的精力用在20%左右行为习惯尚不规范或学习较吃力的学生身上。这样真的好吗?萌发出这样的疑惑,与班上一名学优生有关,在这里称她为小Z。三年级时,小Z突然找到我,说能不能成立一个新闻社。我心想,一个社团可不是这么容易创建起来的,就算创建起来,后期的维护需要耗费多少经历呀,慢慢地学习又紧……这么一琢磨,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,但我还是回复她我考虑一下。后来,我仔细回顾了这几年小Z的成长:小Z是班里孩子公认的最优秀的、最令人信服的孩子,成绩好,文笔好,体育好,能吃苦,善交际,心思细腻,能言善辩,可这么长时间以来,我把不少精力放在了前文所提的20%的孩子身上,而如她一般的学优生,往往像一个花瓶似的摆设,同学们精神上的榜样,没有在班上发挥出应有的价值。这次她主动争取,确实很有魄力,作为老师,理应积极支持。如果这个新闻社既能发挥出孩子们的潜力,还能作为发扬班里真善美的窗口,那就做吧!
       
就这样,“青云新闻社”创建起来了。关于创建的前前后后,可以参考2019年5月发表在校网的班级简报——由小Z主笔的《我们班的新闻社成长史》。
       
新闻社的成功创建,营造了更融洽、积极的班风,也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班级管理的灵感,于是,我开始思考如何利用班级社团这一形式正班风、促学风。记得四年级开始,孩子们想法多了起来,个性也更加突出,班里的非正式小团体逐渐多了起来:有男生居多的“爱打闹”小团体,女生居多的“爱美爱追星”小团体,男生女生兼有的“八卦”小团体……这些小团体中,个别作用消极的,可以采取各种方式果断瓦解;其他中性或者是有积极作用的,我便以创建社团的方式肯定了他们的价值,规范了他们的行为。社团申请会上,大家兴趣盎然,似乎感到自己从未被老师肯定过的爱好得到了关注,而我,也对真实的他们加深了了解。这是在四年级班干部竞选时同时开展的社团创建会,经大家自愿报名,各自招募成员,除新闻社外,还成立了演说社、爱心社、运动社、手工社、文学社等社团。
       
静下来想想,与其说学生兴致勃勃地创建了这些社团,不如说我自己接受了班级中存在各种非正式小团体的事实。在我看来,班级社团更像是一种班级管理的辅助手段,用这样的方式,顺着孩子们的正当爱好,走近他们,肯定他们,帮助他们,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,也打破孩子们以成绩为标准,将彼此划分为“三六九等”的单一社交模式,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,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。
       
此外,班级社团还有如下现实意义:
       
1. 社团的成立和发展以学生为中心,孩子们更自由,更独立,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实现自我成长;
       
2. 丰富学生生活,把疯跑打闹八卦不停的时间和精力利用起来,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;
       
3. 可以实践PBL项目式教学法,让学生关注身边,关注世界,解决真实问题。
       
当然,班级社团也存在很多不足亟待解决,比如社团负责人号召力不够,缺乏老师的适时指导,社团目标不明确等等。社团不是万能的,老师也不是万能的,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指导,保证班级的主旋律的健康积极,其他的,大可以放心交给学生,交给时间,这才是成立班级社团的初衷。

(撰稿人:唐玉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