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筝文化


阳春三月,学校和以往一样举办了“绚烂春天节”活动,但是今年的活动中多了对风筝的探究,让我忍不住想要了解关于风筝的文化。

在中国,放风筝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,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。

风筝最早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。据《韩非子·外储说》记载:“墨翟居鲁山(今山东青州一带)斫木为鹞,三年而成,飞一日而败。”墨子在深山研究了三年,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,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。这便是中国最早的“风筝”。后来,鲁班对师傅墨翟的木鹞进行改进,制成了一只更加轻薄的竹片风筝。国外最早的风筝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才问世,由希腊的阿尔达克发明。而墨翟生活在公约前三世纪左右,比阿尔达克早了约两百年。由此可知,风筝最早起源于中国,而且有不少国家以“飞唐”“飞龙”誉之。

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,风筝焕发出了别样的风采。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曾在《登瓦官阁》中写到:“两廊振法鼓,四角吟风筝”。唐相元稹在《连昌宫词》中用一句“尘埋粉壁旧花钿,乌啄风筝碎珠玉”,揭露玄宗及其皇亲在国力衰败时仍奢华无度的现实,“风筝”也成了句中的点睛之笔。清代作家曹雪芹也在《红楼梦》的“红楼春趣”中描绘了宝玉、黛玉等放风筝、放晦气的盛大场面。长久以来,风筝也是画师们的心头好,北宋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和宋代苏汉臣的《百子图》中,都绘有人们放风筝的生动景象。

其实,风筝不仅可供人玩乐,它还有重要的军事地位。在汉代,楚汉相争时,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,并装置竹哨弓弦,于夜间漂浮于楚宫,使其发出奇怪的声音,以达到瓦解楚军士气的目的。风筝的这种用途,便和现代的无人机非常相似。

如今,人们依旧保留着放风筝的传统与爱好。经过改良,风筝有了更丰富的造型与图案。只要有风,风筝就可以乘风飞起,并持续很久。

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更迭,风筝文化在我国从未间断,并在不断发展与演进着。

(供稿人:六年级一班 凃蔼玲)